信息资源管理

中国放松安世芯片禁令,欧洲汽车业获短暂喘息

发布于:2025-11-04 点击量:20 来源:移动通信网

中国商务部于11月1日宣布,将对安世半导体(Nexperia)部分产品的出口给予“豁免”。这一决定,让此前因供应链断裂而濒临恐慌的欧洲汽车产业,暂时松了一口气。

政策宣布时间

2025年11月1日。

核心内容

对符合条件的安世半导体产品出口给予豁免。

产业背景

安世供应欧洲汽车业近一半的基础电子元件。

供应链模式

晶圆(欧洲)-> 封装测试(中国)-> 成品(出口至欧洲)。

相关会议

中欧代表于10月31日在布鲁塞尔举行了半导体问题会议。

文 赵哲超/5G通信

仅在一周前还剑拔弩张的中欧半导体争端,迎来了戏剧性的转圜。

这记“刹车”踩得恰到好处。就在几天前,作为对荷兰政府强行接管安世的反制,中国宣布禁止安世在中国完成封装测试的芯片成品再出口至欧洲。这记反制拳精准地打在了欧洲的“七寸”上。安世半导体虽是荷兰企业,但其供应链早已深度全球化:芯片晶圆在欧洲制造,随后运往占据其全球八成产能的中国工厂进行封装测试,最终成品再销往全球。中国的出口禁令,相当于切断了这条供应链的最后一环。

连锁反应立竿见影。大众、雷诺、斯特兰蒂斯等欧洲汽车巨头,其车载控制系统严重依赖安世提供的二极管、晶体管等基础元器件。根据德国《商报》的数据,安世供应了欧洲汽车业近一半的基础电子元件。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甚至发出警告,禁令若持续,“欧洲汽车生产将在数周内陷入瘫痪”。本田墨西哥工厂的停产,已为此拉响了序曲。

在此背景下,中国的“豁免”决定更像是一次精心计算的外交与产业操作。首先,它并非全面取消禁令,而是“综合审查”、“对符合条件的出口给予豁免”。这显示出中方在释放缓和信号的同时,仍保留着随时收紧缰绳的权力。其次,时机微妙。此举恰逢中欧代表在布鲁塞尔就半导体问题举行会议之后,德国经济部也迅速表态称之为“积极信号”。这无疑是一次“胡萝卜加大棒”策略的现实演练:先展示破坏力,再给予修复的希望,从而在谈判桌上获得更多主动权。

安世事件,如同一场高压下的技术试炼,将欧洲在半导体领域的脆弱性暴露无遗。尽管欧盟正雄心勃勃地推行《欧洲芯片法案》,力图在2030年前将全球芯片生产份额提升至20%,但远水难解近渴。短期内,欧洲对亚洲,尤其是中国在封测环节的依赖,依然是其产业链的“阿喀琉斯之踵”。

一位布鲁塞尔智库的观点一针见血:“北京在向布鲁塞尔清晰地传递一个信息:如果欧洲在产业政策上持续采取排他性措施,中国同样拥有足以让对方感到痛楚的反制工具。”

因此,尽管出口禁令的松动让欧洲业界暂时解除了生产线停摆的警报,但没有人会天真地认为危机已经过去。荷兰政府对安世的控制权问题悬而未决,安世荷兰总部对中国工厂的晶圆供应是否恢复也仍是未知数。这场危机或许暂时缓解,但它投下的阴影——关于技术主权、供应链韧性以及全球化企业在地缘裂痕中如何生存的拷问——远未散去。对于欧洲汽车业而言,这更像是一次代价高昂的压力测试,警示它们必须重新审视自身供应链的脆弱环节。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来自于与互联网(注明原创稿件除外),如文章或图像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