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资讯 news bulletin
人才政策

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的苏州实践

发布于:2023-03-11 点击量:3159 来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技创新成果特别是数字技术加速渗透融入现代产业体系,产业链和创新链之间呈现相互交织、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协同发力的运行特征。江苏苏州抢抓数字经济新机遇,以建设产业创新集群为抓手,推进科技同产业无缝对接,加快探索出一条产业链创新链(以下简称“两链”)深度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一、深刻认识推动“两链”深度融合的重大意义

产业链是产品生产或服务提供的全过程,创新链是从创意到产品的全过程,二者是经济活动中两个最重要的链式结构。推动“两链”深度融合,形成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产业发展牵引科技创新的良性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一)坚持以创新驱动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我国科技创新取得巨大成就,但产业链创新链衔接不畅、科研和经济“两张皮”的“顽疾”没有根治,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依然存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现产业化、创造市场价值的能力不足。推动“两链”深度融合,有利于加快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以创新驱动引领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增强科技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带动能力。

(二)扩大有效供给满足高品质生活需要的有效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推出更多涉及民生的科技创新成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虽然有周期性、总量性问题,但结构性问题最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推动“两链”深度融合,以科技创新创造适应和引领需求的有效供给,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有利于扩大有效供给,优化产品和服务功能,促进消费提质升级扩容,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科技创新成果,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三)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塑造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创新,国际竞争新优势也越来越体现在创新能力上。我国拥有庞大的产业规模和完备的产业体系,但技术研发聚焦产业发展瓶颈和需求不够,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底层基础技术、高端芯片、基础软硬件、基础元器件等瓶颈仍然突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推动“两链”深度融合,一方面有利于更好地运用科技创新解决产业链“卡脖子”问题,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牢牢掌握核心科技命脉,提高产业链自主可控、安全可靠水平;另一方面有利于通过科技创新提高产业链各环节价值增值能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推动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在国际产业竞争中抢占制高点。

二、以建设产业创新集群为抓手推动“两链”深度融合的苏州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链”深度融合的重要论述,拓展了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科技和经济关系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路径,为地方创新发展实践提供了科学指引和行动指南。苏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特别是“两链”深度融合的重要论述精神,坚持解放思想,以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引领者姿态,抢抓数字经济发展先机,以优势产业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产业集群为依托,以融合发展为方向,加快推进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开展具有苏州特色的“两链”深度融合生动实践,“两链”融合发展质量和活力走在全国前列。

(一)以党建为引领,加强党对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工作的全面领导

以产业创新集群为抓手,推动“两链”深度融合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主体多、要素多、环节多,加强党的领导是做好这项工作的根本保证。苏州切实发挥党委在建设产业创新集群中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作用,加强顶层设计、总体布局、统筹协调、总体推进和督促落实。苏州市委市政府召开新年“第一会”,提出战略部署,组织动员全市上下统一思想、凝聚共识,通过“一号文件”明确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重点举措。同时,成立由市委书记担任组长、市委市政府负责同志担任副组长的推进领导小组,并要求各级党委、政府“一把手”亲自抓、带头干。苏州全市开展“党建引领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先锋行动月活动,聚焦主导产业组建一批产业创新集群功能型党组织,成立一批产业创新集群行动支部,锻造一支产业创新先锋队伍,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产业创新集群建设中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

(二)以企业为主体,推动科技创新和现代产业紧密结合

“两链”深度融合,关键是要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企业是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力量,天然具有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动力。截至2021年底,苏州拥有1.2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1.1万家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位居全国第五位。苏州突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注重发挥好创新型企业的主导作用,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使企业成为创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一是制订科技企业梯度培育方案。打造创新型领军企业和“独角兽”“瞪羚”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高成长性企业前后衔接的创新型企业梯队,构建高水平创新型企业集群,夯实“两链”深度融合基础。二是推动大中小企业协同联动。引导大企业积极开放创新链、供应链资源,“大手拉小手”推动大中小企业联动、产业链上中下游联动,形成“龙头企业拉动、配套企业跟进、集群创新发展”的共生格局。三是以企业为主体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创新型领军企业建设重大创新载体,联合行业上下游和产学研科研力量,牵头组建体系化、任务型的创新联合体。

(三)以科技平台为载体,促进产业创新资源高浓度集聚

重大科技平台是创新链上的关键力量。苏州在2021年国家创新型城市排名中位列全国第五,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居江苏第一,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连续12年居江苏首位。苏州注重发挥高能级创新载体在创新集群中的“策源”功能,推进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引导科研成果价值充分市场化。一是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推进全域多点布局,选择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和先进材料领域,建设一批全新体制的全国重点实验室。二是壮大高水平科研机构。苏州全面深化与中国科学院的战略合作,打造中科院体制机制创新的“苏州样板”。中科院在苏州建设的科技载体机构达34家,占中科院在全国布局总数的1/5。深化与国内外顶尖高校合作,截至2021年底,累计与260多所国内外高校院所建立稳定合作关系。支持本地高校发展壮大,加快把苏州大学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构建共生共赢的新型城校关系。三是打造新型研发机构集群。支持企业、大院大所等各类主体牵头或参与建设新型研发机构,积极探索“企业出题、科研机构答题”的新模式。大力发展创新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降低企业创新成本与风险。

(四)以数字技术为杠杆,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

数字经济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不仅是产业创新集群建设的“背景板”,更是“助推器”。数字经济已成为苏州的亮丽名片,2021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突破3300亿元,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约占全国的1/10,已有7000多家工业企业实施超过1万个“智改数转”项目。苏州注重发挥数字技术对产业创新集群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以数字技术为杠杆增强产业创新集聚发展动力。一方面,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综合运用专项贷款贴息、免费诊断服务、选树典型示范等政策,实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持续扩大规模以下工业企业覆盖面。打响“工业互联网看苏州”品牌,加快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提升区域制造资源、创新资源共享和协作水平。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促进数字技术赋能全产业链,积极推动数字医疗、生物大数据、数字孪生城市、在线新经济等发展,用数字技术加速产业创新集群各类要素资源重组、重塑。

(五)以创新生态为重点,营造催生产业创新聚变的发展环境

产业创新集群是一个催生产业创新的生态系统,系统中每个要素相互作用、协同发力,形成了一个“生命共同体”。苏州注重营造高品质创新生态,促进创新资源和产业要素有机协同配置,催生产业创新聚变。一是全面提升科技创新综合服务能力。打造公平的法治诚信环境、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舒心的人居创业环境,优化创新人文生态环境。持续建设惠民“苏周到”、兴业“苏商通”、优政“数字城市运营管理中心”数字化平台,优化提升“政策计算器”功能,让“企业找政策”变成“政策找企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运用,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和知识产权证券化,探索产业知识产权联盟和专利池,大力培育专利服务等科技服务中介机构。精简创新活动审批和办事流程。二是优化人才引进培育和服务工作。发挥人才团队在创新生态中的关键作用,打响“人到苏州才有为”品牌,围绕“产业链”打造“人才链”,实施有梯度的分类人才计划,开发“人才政策计算器”“人才会客厅”,实现人才办事“一键受理”,人才服务“一卡通行”。三是强化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撑。发挥金融在创新生态中的“活水”作用,深化金融领域改革,探索设立组建苏州高新技术创业投资集团和产业创新集群发展基金,支持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创新“科贷通”等科技金融产品,持续完善“投贷联动”金融服务机制,利用征信数据助力企业获得信用融资。四是深化开放合作。积极参与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推进产业创新带建设。积极拓展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合作,搭建国内外科技创新交流平台,加快布局海外离岸创新机构。

(六)以机制创新为保障,扎实推动“两链”集群式发展

以建设产业创新集群为抓手,推动“两链”深度融合,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一哄而上,必须注重策略方法,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提高工作艺术和管理水平。苏州遵循产业创新集群建设规律,建立健全推进机制,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活力,形成多方参与的强大合力。一是加强上下联动。市级层面加强统筹布局和政策指导,各县级市(区)聚焦重点产业中2至3个领域具体推动实施,实现错位发展、优势互补。二是加强部门协作。制订产业创新集群建设的“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解决“干什么、谁来干、怎么干”的问题,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建立工作专班小组,推进部门间密切协作。三是完善科技招商机制。组织编制重点产业细分领域“三单(关键技术清单、重点产品清单、研发机构清单)一图(产业地图)一表(重点企业表)一书(发展白皮书)一计划(行动计划)”,摸清家底,吃透产业链和创新链,创新科技招商模式,系统引进科创企业、创新载体、创新创业人才团队、中介服务机构等各类主体。

三、苏州实践对推动“两链”深度融合的启示

苏州深刻领会推动“两链”深度融合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数字经济时代下“两链”融合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探索形成了一些规律性认识,对地方坚持以创新驱动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一)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在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解决新问题中,对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以建设产业创新集群为抓手推动“两链”融合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引。苏州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提出加快推动产业集群向产业创新集群跃升;坚持从讲政治的高度抓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建立市委市政府负总责,各级党委政府“一把手”亲自抓、带头干的推进机制;深刻把握科技创新更好服务经济发展的突出短板,提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业创新集群,下大力气解决科研和经济联系不紧密的痼疾;深刻把握科技创新服务经济发展的方法路径,主动围绕产业链部署完善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赋能产业链,提升产业创新集群活力和竞争力。实践表明,只有联系工作实际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把研究解决问题作为学习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才能切实促进“两链”融合工作落地见效。

(二)全面准确把握“两链”融合发展规律,促进产业集群更快更好转型升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完善成果转化和激励机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苏州系统总结国内外产业创新集群建设的实践路径,深刻把握“两链”互促互融关系,以双向互动推动“两链”深度融合。一方面,围绕产业链部署完善创新链。以现有产业集群为基础,通过制造环节转移和研发环节沉淀,逐步转向以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为主要活动的创新集群,推动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比如,苏州电子信息产业由承接台湾地区的制造迁移开始,经过多年发展,初步实现了从制造集群向信息研发集群的升级。另一方面,围绕创新链布局赋能产业链。通过系统规划和培育的方式,以创新集群为起点创造和培育新兴产业,促进新的产业集聚发展。比如,苏州主动引导生物技术创新资源集聚,支持科研成果市场化转化,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跨越式发展。实践表明,推动“两链”深度融合,既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科技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价值链从加工制造向研发设计延伸,实现产业集群向产业创新集群的转变;又要以规划引领高水平打造创新集群,把创新链上的创新资源不断植入产业,形成从创新链到产业链的价值转化。

(三)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结合,形成“两链”融合发展的更大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苏州认识到创新要素的集聚,不能只是简单的物理上的集聚,更重要的是要营造一个开放、包容、协同的生态环境,让各类创新要素产生“化学反应”,这必须更好发挥有为政府的作用。一是当好总体方案的“规划师”。加强统筹布局和政策指导,让创新主体第一时间获得最需要的创新资源。二是当好改革创新的“排头兵”。以科技、金融、行政管理等领域为重点推进系统集成改革,促进“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发展,更好发挥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企业对创新要素优化配置的主导作用。三是当好创新生态的“护林员”。搭建推动资源共享和创新协同的各类公共平台,补齐人才、金融、研发机构等领域短板,促进各类主体相互作用、协同发力。四是当好主动服务的“店小二”。政府负责提供泛在可及、智慧便捷、贴心周到的政务服务,持续巩固“最佳比较优势”和“最优营商环境”。实践表明,推动“两链”深度融合,既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需求引导创新资源有效配置,又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好发挥党和政府的作用,加强统筹协调,大力开展协同创新,形成推进工作的强大合力。

(四)统筹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在更高起点上推动“两链”融合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强调自主创新,不是关起门来搞研发,一定要坚持开放创新,只有跟高手过招才知道差距,不能夜郎自大。苏州认识到创新集群要素之间的开放程度越高,集群的质态就越好,注重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有机结合。一方面,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道路。立足本地优势产业,通过集聚创新资源和促进创新协同,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和产业链韧性,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集群。另一方面,坚持开放创新。加快构建开放创新生态,推进跨学科开放、跨领域开放、跨地域开放,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最大限度用好全球创新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开放合作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践表明,只有辩证处理好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的关系,在开放合作中推进自主创新,在开放合作中推动科技同经济深度融合,才能实现“两链”在更高起点上的融合发展。

(五)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在“两链”融合发展中的主体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进一步激发和弘扬企业家精神,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依法保护产权和知识产权,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创新是企业家的天职,创新精神是企业家精神的灵魂,离开企业家,创新就无法落地。苏州注重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特别是企业家创新精神,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鼓励广大企业积极参与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加快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同时,注重推动多元文化繁荣发展,在传承弘扬江南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彰显开放文化,大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实践表明,只有让企业家成为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推动生产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才能将企业打造成为强大的创新主体,强化其在产业创新集群中的核心地位,为推动“两链”融合发展激发内生动力。

(作者: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调研组,本文发表于《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期刊2022年第六期)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来自于与互联网(注明原创稿件除外),如文章或图像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删除处理!